客家人:“客”从何方来,“客”到何处去?

http://www.ffwhg.cn/hotKOG/6lfho4.html

https://www.cjzkx.org.cn/wenda/1451.html

http://www.ffwhg.cn/hotT01/aH2BdU.html

http://www.ffwhg.cn/appEzQ/ypYe1D.html

http://www.ffwhg.cn/appM37/vctCaj.html

http://www.ffwhg.cn/hotqHR/9W9ILH.html

http://www.ffwhg.cn/app59L/p0olkg.html

http://www.ffwhg.cn/appWsM/PrnWnP.html

http://www.ffwhg.cn/hotd6X/43qo1N.html

http://www.ffwhg.cn/appdm5/lASIFx.html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如下的章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对于这两句经文,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在老子的概念里,上德就是“无为”的德。那么什么是德“无为”呢?我们以前讨论过,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具体到德无为,那就是指德支持着实际的社会秩序,使天下大同。此时德是有作为、有贡献于社会的,所以是功于社会的,但它却不因自己对社会的莫大贡献而争处社会之前之上,反而隐藏在社会之下之后。德无为就是德于社会功而不居或功成身退。其实我们这个解释似乎并不比经文更容易理解。
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来帮助我们理解这段经文的含义。设想我们来到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这个社会里所有成员的社会行为都符合理想的德的标准,而且他们依据这些标准生活动机是出于纯粹的本能,而不是通过教育而后天习得的。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我们将永远看不到不仁不义不真不善的行为和现象发生.所以我们也将无法形成关于不德的任何知识和概念。依据老子第二章所建立的定理,没有不德的知识和概念,我们也将无法形成任何关于德的知识和概念。所以,当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时,我们将学不到任何关于德的知识。事实上,在这个社会环境里,它的社会成员并没有关于德与不德的知识和观念,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德,什么是不德,因为这些知识对他们的生活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但他们却又实现着真正有德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当中德支配着实际的生活秩序,但又不将自身显示给社会成员,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实现着有德的生活反而不知道德是什么。德功于社会反不高高在上,这幅理想的图像便是德无为的状态。德无为的意义在于,德规范着社会行为,使该社会实现着真正有德的生活,但并不将德本身显示给社会。这个社会的成员不知道什么是德,也不知道有德的存在。在这个社会的成员看来,天下安定太平不是因为有德的结果,而是自然的本性就该这样。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指在上德的社会状态中,形成不了德的知识和概念,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德,甚至不知道是否有德的存在,但整个社会却实现着真正有德的生活。所以,德功而不居就是德无为。
上德是指德无为,也就是德功于社会而不居社会之前。那么下德自然是有为之德了。什么是德有为呢?无为的定义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那么有为的定义必然是“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它?假想我们将置身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在这里到处都能听到关于真善美和仁义孝悌的知识的说教,看到那些导师们谍谍不休,不知疲倦地辛苦宣传,他们要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得什么是德,什么是不德,并要求人们遵循着德的标准而行为而生活。很显然当下的人们必然还过着不德的生活,否则德的宣传还能有什么意义?根据老子建立的定理,即互为对立面的两组观念和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生成的关系,如果没有不德现象的发生,也就不会发生规范道德,以正视听的必要。如今关于德的说教泛滥,必是由于社会中不德现象普遍存在的缘故。德之所以现身说法,就是为了纠正和补救当下社会的不德之偏。这充分说明了该社会并未真正实现有德的生活。所以“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在下德的社会状态里,我们能够学到关于德的知识,知道什么是德,什么是不德。但正是由于在下德的社会里有不德的普遍发生,所以才离不开德的知识和说教.
在上德的社会状态下,没有德的知识和说教,是因为在上德的社会里根本就不存在不德的行为和现象,没有德现身说法的理由。德只为不德而生,没有不德也就不存在德。所以,上德社会的德不作为是因为没有什么原因可以令它有所做为。这就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含义。相反的,在下德的社会状态下,离不开德的知识和说教,正是由于该社会中不德现象和行为普遍存在的缘故,德之所以现身说法只为纠正现世不德之偏。这就是“下德为之有以为”,即这里有令德有所为的原因。
对于这段经文的解读,诸家多是再搞文字游戏,什么上德不表现为德之类,讲了半天,不能让人信服。将无为定义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就能够获得对经文内容较为统一的解释。

上一篇:

下一篇: